当“大系”遇上“阅读”,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上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此次特展是“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重回浙江的第一站,也是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先启动的预热活动之一。
(资料图片)
特展以“大系”修典工作溯源与“大系”典籍中的“阅读”双线并行,遴选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收录的关于阅读、典籍、中外交流、耕读等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传承的作品,以高清调色打样稿展示。
从北京回到浙江,“大系”依旧人气爆棚,开展以来总参观人数超1万人,双休日观展人数更是达到饱和。作为全民阅读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系”中的阅读元素如何呈现?“大系”为何能够一展再展?这次特展又给观众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日前在浙江展览馆启幕。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零距离翻阅实体书
走进展览序厅,一面高大的书墙陈列着“大系”,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在于不仅首次全部上架了“大系”目前为止的全系列共计62卷233册,还实现了“大系”和观众的“零距离”——提供了60多册实体书在展厅供观众现场翻阅,这也是“大系”展览的首次尝新举措。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五部断代集成。这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书墙旁,厅内各个展台上分别摆着单本“大系”。在这里,“大系”不再是只可远观的展品,观众可以一边翻阅书籍,一边听志愿者介绍,“书的封面材质是杭州丝绸,采用5A级真丝提花工艺织造;内部的印刷用纸是德国进口,油墨印在这种纸上能高质量还原原画色彩。”
本次特展,围绕“阅读”主题,辟出另一条展陈主线,从1.2万多幅“大系”画作宝库中,寻觅出318幅与“阅读”相关的作品进行展示。这也是“大系”首次尝试单一特色主题的特展。
“阅读”作为一种绘画意象,早在汉唐就已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唐宋以后,读书氛围更加浓厚,“读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古代士人的生活图景,也在绘画中得到生动表现。
比如,郭诩《称书图》中3名雅士于园林称书场景,反映书肆交易热闹繁盛的时代背景,画中人物大概在为能够得到价廉物美的好书而喜上眉梢;《松风书屋图》《西郊草堂图》等画作展现了古人不追求读书环境的精致,山水间支起茅屋便可畅游精神世界。
“通过这次展览,拉长时间和空间提升观众的阅读体验,以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浙江展览馆馆长汪健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在不断变革,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始终不变。
围绕白菜的古今对话
此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巡展曾去往重庆、北京等地,也走进过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大系”为何能一展再展?细看每场展览可以发现,时常会有新的亮点出现,无论对策展人还是观众,“大系”就是一部翻不完的书。
这次的展览,就特别推出了“农为国本”主题板块。通过“大系”收录的“农耕”“耕读”主题绘画,形象展示了中华农耕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每个时代的花圃、植物等有什么区别?白菜是怎么做的?各种中药是如何制成的?步入展厅,我们都能从画中找到答案。
比如,展览精选并集中展示了“大系”中收录的关于白菜的十余幅作品,从宋元到明清,与当代人日常食用的白菜展开了一场“古今对话”。
又比如,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独乐园图》,以司马光《独乐园记》中的主要园景按顺序描绘,包括“弄水轩”“读书堂”“钓鱼庵”“采药圃”“种竹斋”“见山台”“浇花亭”七景。其中,主角一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体现出他的“独乐”之趣。
“大系”策展团队通过这幅画,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展了跨学科的探讨,对画作中“采药圃”场景里的植物进行比对,发现画中30余种植物的现实学名,比如有众人熟悉的灵芝、黄芩,也有目前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的七叶一枝花等等。可见,仇英在创作时,画中的植物也是有实物参照的。
“去年‘大系’在杭州展出时看过,这一次展览聚焦的角度更小更专,没想到能延伸出这么多内容。”一名观众看完特展后感慨道。
“仔细观察,这些作品里凝聚着古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与科学共生的技艺、与文化共生的思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介绍,从“大系”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首次上线AR读画
如今,数字技术正在开拓阅读的方式和空间。在“大系”特展现场也同样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交互式体验区和沉浸式展厅颇受观众欢迎。
在展览的交互式体验区,观众戴上AR眼镜,便可入画宋画《听琴图》,与宋徽宗互动抚琴,或去树下摘花赏景,再现画中抚琴赏曲的场景。
地面行走时,游鱼会跟随;触碰墙面时,孔明灯亮起;地面如雪地,行走时留下印记。在《光影丹青》沉浸式展厅,一幕真实而有趣的交互体验,让观众仿佛走入古画之中。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沉浸式展厅采用以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同时使用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听、触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将一幅幅静止的中国古代绘画,转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画中世界。
在观众体验的同时,来自浙江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的志愿者也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展厅的每一幕场景背后都和多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相关。比如,雪山行旅中的雪景里,有宋代的《梅花诗意图》《寒柯山鹧图》《白梅翠禽图》《竹梅小禽图》等,涉及30余幅中国历代绘画经典作品的融合创作。”来自浙传的志愿者陆童向大家介绍。
本次特展,主办方还首次推出微信小程序“大系特展AR读画”,精选的绘画藏品题跋将浮现在真实空间场景中。观众点击题跋根据提示输入作品名称,即可完成答题任务。
“观众可不受时空限制,全方位、全角度欣赏画作,也能获得更多展品相关历史信息,深度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王小松说,让中国古代绘画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延续中华古代绘画艺术的当代传承。
当“大系”遇上“阅读”,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上周,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此次特展是“大系”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后重回浙江的第一站,也是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先启动的预热活动之一。
特展以“大系”修典工作溯源与“大系”典籍中的“阅读”双线并行,遴选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所收录的关于阅读、典籍、中外交流、耕读等能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传承的作品,以高清调色打样稿展示。
从北京回到浙江,“大系”依旧人气爆棚,开展以来总参观人数超1万人,双休日观展人数更是达到饱和。作为全民阅读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系”中的阅读元素如何呈现?“大系”为何能够一展再展?这次特展又给观众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特展:阅读典籍与文脉密码”日前在浙江展览馆启幕。 本报记者 林云龙 摄
零距离翻阅实体书
走进展览序厅,一面高大的书墙陈列着“大系”,引得不少观众驻足。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在于不仅首次全部上架了“大系”目前为止的全系列共计62卷233册,还实现了“大系”和观众的“零距离”——提供了60多册实体书在展厅供观众现场翻阅,这也是“大系”展览的首次尝新举措。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12405件(套)。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五部断代集成。这是迄今为止同类出版物中精品佳作收录最全、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
书墙旁,厅内各个展台上分别摆着单本“大系”。在这里,“大系”不再是只可远观的展品,观众可以一边翻阅书籍,一边听志愿者介绍,“书的封面材质是杭州丝绸,采用5A级真丝提花工艺织造;内部的印刷用纸是德国进口,油墨印在这种纸上能高质量还原原画色彩。”
本次特展,围绕“阅读”主题,辟出另一条展陈主线,从1.2万多幅“大系”画作宝库中,寻觅出318幅与“阅读”相关的作品进行展示。这也是“大系”首次尝试单一特色主题的特展。
“阅读”作为一种绘画意象,早在汉唐就已出现在画像石、画像砖上。唐宋以后,读书氛围更加浓厚,“读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古代士人的生活图景,也在绘画中得到生动表现。
比如,郭诩《称书图》中3名雅士于园林称书场景,反映书肆交易热闹繁盛的时代背景,画中人物大概在为能够得到价廉物美的好书而喜上眉梢;《松风书屋图》《西郊草堂图》等画作展现了古人不追求读书环境的精致,山水间支起茅屋便可畅游精神世界。
“通过这次展览,拉长时间和空间提升观众的阅读体验,以及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浙江展览馆馆长汪健介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在不断变革,但阅读的意义和价值始终不变。
围绕白菜的古今对话
此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巡展曾去往重庆、北京等地,也走进过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大系”为何能一展再展?细看每场展览可以发现,时常会有新的亮点出现,无论对策展人还是观众,“大系”就是一部翻不完的书。
这次的展览,就特别推出了“农为国本”主题板块。通过“大系”收录的“农耕”“耕读”主题绘画,形象展示了中华农耕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深厚的社会根基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每个时代的花圃、植物等有什么区别?白菜是怎么做的?各种中药是如何制成的?步入展厅,我们都能从画中找到答案。
比如,展览精选并集中展示了“大系”中收录的关于白菜的十余幅作品,从宋元到明清,与当代人日常食用的白菜展开了一场“古今对话”。
又比如,明代画家仇英的作品《独乐园图》,以司马光《独乐园记》中的主要园景按顺序描绘,包括“弄水轩”“读书堂”“钓鱼庵”“采药圃”“种竹斋”“见山台”“浇花亭”七景。其中,主角一人在画面中反复出现,体现出他的“独乐”之趣。
“大系”策展团队通过这幅画,与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开展了跨学科的探讨,对画作中“采药圃”场景里的植物进行比对,发现画中30余种植物的现实学名,比如有众人熟悉的灵芝、黄芩,也有目前被列入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的七叶一枝花等等。可见,仇英在创作时,画中的植物也是有实物参照的。
“去年‘大系’在杭州展出时看过,这一次展览聚焦的角度更小更专,没想到能延伸出这么多内容。”一名观众看完特展后感慨道。
“仔细观察,这些作品里凝聚着古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与科学共生的技艺、与文化共生的思想。”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大系”全国巡展总策展人王小松介绍,从“大系”中,我们能看到中华文明赓续传承的基因密码。
首次上线AR读画
如今,数字技术正在开拓阅读的方式和空间。在“大系”特展现场也同样能感受到科技的魅力,交互式体验区和沉浸式展厅颇受观众欢迎。
在展览的交互式体验区,观众戴上AR眼镜,便可入画宋画《听琴图》,与宋徽宗互动抚琴,或去树下摘花赏景,再现画中抚琴赏曲的场景。
地面行走时,游鱼会跟随;触碰墙面时,孔明灯亮起;地面如雪地,行走时留下印记。在《光影丹青》沉浸式展厅,一幕真实而有趣的交互体验,让观众仿佛走入古画之中。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沉浸式展厅采用以虚拟现实引擎驱动空间投影技术,同时使用全新的空间音频智能处理技术和视、听、触多感官实时交互装置,将一幅幅静止的中国古代绘画,转变成一个个生动的画中世界。
在观众体验的同时,来自浙江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的志愿者也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展厅的每一幕场景背后都和多幅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相关。比如,雪山行旅中的雪景里,有宋代的《梅花诗意图》《寒柯山鹧图》《白梅翠禽图》《竹梅小禽图》等,涉及30余幅中国历代绘画经典作品的融合创作。”来自浙传的志愿者陆童向大家介绍。
本次特展,主办方还首次推出微信小程序“大系特展AR读画”,精选的绘画藏品题跋将浮现在真实空间场景中。观众点击题跋根据提示输入作品名称,即可完成答题任务。
“观众可不受时空限制,全方位、全角度欣赏画作,也能获得更多展品相关历史信息,深度挖掘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意义。”王小松说,让中国古代绘画从历史中“走出来”,在光影中“活起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延续中华古代绘画艺术的当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