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假期,旅游格外火爆。多条热门线路的车票都被提前抢购一空,甚至连商务座都没能剩下。
(资料图片)
在这里,河大卫想做一个小调查,五一期间的火车票,你买/候补到了吗?
有网友就调侃了,劳动节买不到车票,你们就是这样劳动的?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劳动嘛。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当然要及时放飞下自我。
大家都知道,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的美国芝加哥工人大罢工。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古代有劳动节吗?
河大卫悄悄地告诉你,不但有,而且有五个!明天就是劳动节了,今天咱们就梳理下我国古代的“劳动节”。
一、农历二月二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会率领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御驾亲耕”。百姓也会在这天开始下田耕作。
之后,各朝代帝王纷纷效仿。西周时期,周武王在每年二月二率文武百官亲自躬耕,并将这天定为“春龙节”。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
到了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为“耕事节”或“劳农节”,有了合法的节日身份。皇帝要率领百官至田间劳作。为配合节日的喜庆气氛,农民在下地播种时要在农具上绑上喜庆的红绸。
清朝还有规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赋税杂差,劳农节赏绢一匹,棉十斤,米一石。”这就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节的福利啊。
可见二月二在我国古代与农民劳作真的是密不可分,称其为中国古代的“劳动节”名副其实。民间有歌:“二月初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
二+三、清明+谷雨
谚语有云:“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在清明和谷雨这两个节气之间,是特别适合劳作播种的。在我国少数民族侗族地区,就有着“清明下旱种,谷雨撒迟秧”的习俗。
清明前后,各地人们会以不同形式祈愿劳动后的丰收。每年4月20日,是山东荣成的渔民节。此节日起源于谷雨,延续2000余年后,至清道光年间被易名为渔民节。沿海渔民会在谷雨这天向海神娘娘敬酒后扬帆出海捕鱼,以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这个节日可以说是渔民的“劳动节”。
顺治曾在《春雪》中写道:“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春。”乾隆则在《采茶歌》中言:“无事回避出采茶,相将男妇实劳劬。”说明无论是哪种劳作,一年之计在于春呐。
四、农历七月七
七月七除了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故事外,还被称为“乞巧日”。其源于汉代民间做各种面点陈列于庭院,邀请天上织女来品评,以让自己变得心灵手巧。
原来古人过这个节日,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劳动技能升级,可以说是女儿的劳动节。
说七月七是劳动者的节日,不仅因为乞巧,还因为它是七月的代表性节日。《诗经》中写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豳风·七月》)描述的就是一副古代劳动人民的农耕图。
在酷热的农历七月,劳动人民仍要下地劳作。浇水施肥、精心照料,每一项劳动都是丰收必不可少的前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五、农历九月九
对于九月初九,我们的了解大多是重阳敬老,又或者赏花饮酒、赏秋登高。而重阳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有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经历了春耕、夏耘,秋收更是一年中的农忙之季。对于辛劳了许久的劳动人民,“晒秋”是劳动一年获得回报的日子。农民晾晒农作物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悬窗屋顶等场所,成为传统农俗之一。
与“二月二”开始一年的劳作不同,“九月九”大抵是结束一年劳作的日子。在收成主要靠天的古代社会,重阳为“辞青”日。草木逐渐凋零,气候不利于大部分农作物生长,劳动人民也因此有机会得以喘息。
这天是个全家出游的好日子,难怪王维要感慨“遍插茱萸少一人”了。
六、劳动的每一天
除了前面说到的二月二、七月七、九月九,我们的传统佳节中还有正月正春节、五月五端午节。
其实,三月三黄帝生辰也是上巳节,诗词中常写道“流觞”,指的就是这个节日水边饮宴的习俗;而六月六曾被定为“洗象日”,有些地区是“伏羊节”,有些民族则是“祭牛节”。
如此看来,从正月正到九月九,比较盛大的祭祀或其他活动节日集中在这期间。虽然往后还有一些节气,但在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主要在这九个月。人们期盼自己的劳动能得到相应的收获,故而祭天、祭地、祭水,祈求五谷丰登。
其实,与“劳动”有关的节日,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天。年复一年,循环往复,劳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吴越春秋》的这首《弹歌》简洁明快地描述了远古时代人民的劳动生活:砍伐野竹,连接起来制成弓;打出泥弹,追捕猎物。《弹歌》是我国对“劳动”的最早记载,也被认为是文学之滥觞。
几千年来,从彼时走到今天,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念,早已深深地浸润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
来源:北青网、日历网
监制 | 徐娜 孔康康 主编 | 户明方 编辑丨王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