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滚动 > > 内容页

观点:2023 年教师资格《作文考点风向标》作文高频考点素材-高频考点汇总3

发表时间:2023-05-25 06:04:13 来源:学易网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 年教师资格《作文考点风向标》高频考点素材网上课程学习请电话咨询:400-622-5005!一、高频考点汇总(三)教学观念【命题点睛】1. 启发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往往以“讲”代“练”,以“教”代“学”,满堂灌,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而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在“导”字上下功夫,“精讲”上动脑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心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上,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2. 创新精神 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能力已成为 21 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能力,创新教育也随之成为新世纪教育的主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用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 实践能力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手实践。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过程中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实践性,自主性活动为基础的动态、开放的教学过程;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知识链接】1.苏格拉底“产婆术”与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中西启发教学两大源头,对中西方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也能够体现启发性的教学思想。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其中,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试题演练】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钓,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要求:请用规范现代汉语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少于 1000字。【素材库】素材一:名言警句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苏霍姆林斯基2.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苏霍姆林斯基3.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4.此刻的一切完美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穆勒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古波斯·萨迪素材二:正面事实论据1. 唤醒“石狮子”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师,一天,他问正在雕刻石狮子的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父亲说:“看!拿这头石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头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父亲进一步解释说:“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适用论点】①对自己的理想和工作要始终保持一份激情 ②有好的父母(老师)才会有好的启蒙,有好的启蒙孩子才会有好的一生 ③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石狮子”,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将它变为现实,关键是你用什么态度去对待它2. 知行合一贵于行之 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适用论点】①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 ②学习知识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 ③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3. 课堂上的观察 日本茨城大学艺术学博士向野康江曾给上海武宁路小学给三年级学生上了一堂题为“虾是什么样子的”美术课。课始,孩子们凭自己的既有经验所画的虾并不很理想:有的同学的虾有点像爬虫;有同学的虾头部几乎没画;也有小孩的虾长着“一双大手”,像蟹的钳子。老师并没有急着评价或否定,而是发下真虾,让学生在两相比较中学习观察、思考,从而去发现,并重新作画。这一次,学生的虾画得像样多了,头部也画得细致了,有的学生甚至很好地表现出了虾的肉质感,看上去活灵活现。【适用论点】①引导孩子自主自主发现,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求知欲和创造潜能 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想方设法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发出来素材三:反面事实论据1. “神童”高分低能被退学 曾名噪一时的“东方神童”魏永康 13 岁考上重点大学读本科,成为当时湖南省年龄最小的大学生;17 岁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20 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在魏永康的成长道路上他的母亲曾学梅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适用论点】①教育应当回归生活 ②高分不一定高能2. “考试机器”的前途令人担忧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郑也夫在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分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他认为“在中国受过 12 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 12 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一场接一场的考试把孩子们推进“题海”里挣扎,把学习这种智力活动简化为机械的体力劳动,把思维活动退化为机械记忆,把人的大脑当作一个电脑硬盘,惟一的目的就是记住各种“答案”,学会考试。【适用论点】①唯分数论可休矣 ②拒绝考试机器,才能破除“唯分数论”【参考范文】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 “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的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考试报名]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报名入口[成绩查询]全国教师资格证成绩查询时间|查询入口[教师改革]教师资格改革过渡考试办法|过渡认定办法[考试政策]教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考试实施办法[培训课程]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高清视频辅导课程试听
最近更新